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會訊~ 超好笑標題 -讓我想到"無卵頭家"

醫生,我的“ㄍㄞ ㄅㄧㄣ”長了一顆大芒果—談性病淋巴肉芽腫

新光醫院 陳宏恩

簡介(Background)
性病淋巴肉芽腫(Lymphogranuloma venereum,LGV),是一種經由性接觸所傳染的疾病,其病原體為砂眼披衣菌(Chlamydia trachomatis)。以感染淋巴系統為主,最常見於腹股溝淋巴結,並損傷其周圍組織,故又稱為腹股溝淋巴結肉芽腫(Lymphogranuloma inguinale)。該病好發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屬於地方性流行病,在中南美洲、非洲、印度及東南亞常見。確診的男性病患遠比女性多,大約6:1。

Wallace在1883年首先提到此疾病;1913年,Durand, Nicolas, and Favre對其臨床症狀有更進一步的描述,故LGV的同義字還包括Durand-Nicolas-Favre disease、tropical bubo、climatic bubo 、poradenitis inguinales等。

病理生理學歷(Pathophysiology)
LGV是砂眼披衣菌(Chlamydia trachomatis)的一個亞群所導致的感染,其血清型為L1~L3,其中大多數為L2(Serovars L1,L2,L3)。病原菌經由皮膚的裂縫進入,穿過黏膜層的上皮細胞,最後進入淋巴循環。雖然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染,但是偶爾會經由污染或實驗室意外傳播。

臨床表現(Clinical manifestation)
被性病淋巴肉芽腫披衣菌感染後,大約經過3~21天左右的潛伏期,即可出現症狀。臨床上一般分為3個階段,大部份LGV的感染在初期及第二期易被忽略。

初期階段(The primary stage):性病淋巴肉芽腫披衣菌會在生殖器接觸感染部位形成局限性的無痛潰瘍(self-limited genital ulcer)。男性可發生於陰莖體、龜頭、冠狀溝、包皮、陰囊、尿道處,女性常在陰道黏膜、小陰唇、尿道口周圍等處,出現無痛性丘疹或小水泡,因為不痛不癢,也沒有什麼感覺,故常被忽視。絕大部份受感染的女性及2/3的男性患者在此階段完全無自覺症狀。病灶約1周左右,即可痊癒。

中期階段(The secondary stage):經過3~6周,披衣菌可侵犯淋巴系統,出現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有1/3的患者可能造成雙側淋巴結發炎。腹股溝處先有酸痛、腫大並互相粘連,形成一個硬塊。腫大的淋巴結在腹股溝韌帶的上下方突出皮面,使腹股溝韌帶處形成凹槽狀溝,這是本病的一個典型特徵,稱為groove sign。硬塊處的皮膚呈微紅或紫紅色(fleshy color),約經7天可軟化流膿,形成廔管,數周後留下疤痕。所流之膿含有病原菌,可供鑑別診斷。病程短者為數周,長者至數月。當淋巴結腫大化膿時,可出現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頭痛、乏力、厭食、肝脾腫大和關節痛,亦有皮膚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眼結膜炎,無菌性關節炎,假性腦膜炎。若為同性戀患者,則主要影響直腸周圍(perirectal)及股盆腔淋巴結,造成直腸炎等。

晚期階段(The tertiary stage):發生在最初感染數年之後。晚期病程長,常年不愈。主要病變為肛門直腸及生殖器部位淋巴管慢性發炎。男性陰莖或陰囊可發生反覆潰瘍、結疤,導致局部變形。女性及男同性戀者由於直腸周圍炎症,可使直腸狹窄,產生便秘或大便變細。時間久了則有癌變的可能。

診斷(Diagnosis)
診斷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臨床的特殊症狀外,主要是靠血清學的補體結合試驗(complement fixation),以及排除其他的病因所導致的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或生殖器潰瘍。血清學檢驗在感染2星期後即有80%的敏感性(sensitivity)。補體結合試驗於感染4周後呈陽性反應,但是對於亞型(serotype)的分辨不具專一性,可藉由稀釋度來區分,若是1:64以上則認為是LGV感染發作期(active infection),低於1:16則可能是其他的披衣菌亞型。

另外在砂眼披衣菌培養方面,可抽取淋巴結內的膿液接種於小鼠的腦組織或雞胚卵黃囊或McCoy細胞,可分離出病原,惟敏感性不高,只有30%左右。

其他的診斷方法還包括微量免疫螢光試驗(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DFA)及PCR。近年來fast realtime PCR(Taqman analysis)已被發展出來,用於檢驗檢測砂眼披衣菌DNA,兼具時效性及高敏感性。

鑑別診斷
1.生殖器皰疹:可檢查HSV antibody。
2.硬下疳:梅毒性腹股溝淋巴結炎質硬、不痛,可發現梅毒螺旋體而區別之。
3.軟性下疳:腹股溝淋巴結炎較痛,膿液較多,病原檢查則為杜克氏嗜血桿菌。
4.各種性病淋巴結炎的鑑別。

治療(Treatment)
治療包括抗生素之使用及膿泡的引流。常用於治療LGV的抗生素有下列幾種:
1. Doxycycline:100mg,每日2次,共21天。
2. Tetracycline:500mg,每日4次,共14天。
3. Minocycline:100mg,每日2次,共14天。
4. Azithromycin:250mg,每日2次,共7天。
5. Erythromycin:500mg,每日4次,共21天。

併發症
初期及中期LGV容易因淋巴腺炎膿泡破裂形成瘻管,造成陰莖基部的纖維化及結疤。嚴重的晚期階段併發症則會因直腸狹窄造成腸阻塞。

預後(Prognosis)
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通常可以完全康復。

文章轉載自: 台灣性功能障礙諮詢及訓練委員會網站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這篇文章真不錯,提醒女性~ 蜜月膀胱炎

膀胱發炎?

分類:Lynn愛分享
2008/01/11 18:12

“感染性膀胱炎”有膿尿及小便灼熱感,驗尿可發現白血球明顯增加,大部份的尿路感染有將近85%是由大腸菌所引起,這種菌在我們的腸內很普遍,可能經由糞便沾染到尿道口,而大腸菌就隨著尿道漫延而上進而造成膀胱發炎。


”間質性膀胱炎”病人頻尿和夜尿的現象會越來越惡化。急性膀胱炎的症狀比較猛烈,慢性膀胱炎的症狀則時好時壞,或沒有任何症狀。

一些非細菌性膀胱炎也要考慮。如”披衣菌”,它很難被檢驗出來,同時容易侵犯骨盆腔或尿道,造成嚴重生殖泌尿系統感染或不孕。

膀胱炎的病因很多,像膀胱遭受細菌、披衣菌感染、接觸化學物質或暴露在X光下導致膀胱發炎、膀胱內異物、卵巢扭轉或破裂及心理因素影響。另外,其他器官或組織發生病變或退化,也容易造成膀胱炎,常見的如間質性膀胱炎、攝護腺炎或老年性尿道炎等。

由於女性的尿道只有四公分,致病菌很容易由此進入膀胱,因此婦女的膀胱炎常在性行為後忘了尿尿,隔日就有感覺了,又稱「蜜月膀胱炎」。

至於間質性膀胱炎,也以女性為主要對象。原因仍不清楚,部分研究認為可能和病毒或細菌感染、可能是膀胱壁的淋巴阻塞、小動脈發炎痙攣或自體免疫疾病以及毒性物質侵犯有關。特徵是整個膀胱壁因發炎而纖維化,膀胱的容積減少,造成頻尿。(如果是病毒或毒性物質侵犯,那抗生素治療也無效ㄛ) ,有這麼多種不明確的病因,也就難怪病人和醫生都焦頭爛額了。

間質性膀胱炎之症狀:前述雅如就是典型病例,包括頻尿、夜尿、尿急迫感(尿意來時很急迫,來不及到廁所就快尿出來)、下腹疼痛(特別是脹尿時)和輕度血尿(常在憋尿後),所以又稱為”膀胱疼痛症”(Painful bladder syndrome)。此外,本症多發生在18-45歲的成年女性(男女比例約1:9);症狀常持續一年以上。

臨床上這種”反覆性的膀胱發炎”,究其原因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第一次感染沒有治療完全:很多人會以為症狀消失了,膀胱炎就好了,事實不然,因為膀胱炎用藥大部分為磺胺類,它的功效僅是抑制細菌繁殖而已,不是直接殺菌,所以症狀消失後一般還要繼續服用幾天,才能根除疾病!

二、每天喝水量不夠:細菌的排除就如同清理水溝一樣,要有充足的尿液,一般建議每天要2000-3000西西的喝水量。

三、女性停經後膀胱黏膜的抵抗力減退:必要時應請婦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補充賀爾蒙。

四、合併其他的泌尿問題:譬如糖尿引起膀胱病變;泌尿道結石;神經系統病變引起的餘尿過多;使用導尿管等處置之併發症。

診斷:由於尿液檢查多正常或僅輕微血尿(只有在合併細菌感染時,尿中才會出現白血球),診斷主要靠症狀和膀胱鏡檢查(需在麻醉睡著時施行)。切片檢查,看看是否為膀胱慢性發炎所致。膀胱水擴張治療(Hydrodistension)前述診斷用的膀胱鏡檢查,若發現膀胱黏膜有點狀出血或膀胱容積減少,即可確定是間質性膀胱炎。(口服藥物治療:一是抗乙醯膽鹼類,抑制膀胱收縮,改善頻尿次數,其二為抗焦慮藥物)

另外做靜脈腎盂攝影術,看看膀胱內有無其他的憩室(慢性發炎)或腫瘤。

診斷否有披衣菌感染?做細菌培養,但是這種方式缺乏時效性;或是採集尿道內或是子宮頸的檢體做抗原檢測,或是利用聚合脢連鎖反應可以檢測出極少量的披衣菌。(治療: 診斷是披衣菌感染性時,伴侶一同治療,醫師通常會開立紅黴素或是四環黴素作為期一週的治療。孕婦則可以一般的青黴素治療)

一般還是”感染性膀胱炎” 常見,應做小便細菌培養,依藥物敏感試驗來給抗生素藥,並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服完一定療程不可擅自停藥。

炒飯後一定要馬上尿尿!喝水! 如廁後擦便便方向應習慣由前往後。

蔓越莓(Cranberry俗稱小紅莓),可預防膀胱炎!但不可只喝一般超商賣的蔓越莓汁,因太淡、太甜了(每日建議原汁約100-150cc)。


文章轉載: Lynn~ 記憶抽屜 部落格

Chlamydia: 認識披衣菌

Chlamydia: 認識披衣菌

認識披衣菌

醫檢小百科
年度/日期 2008/7/22
作 者 李文琮
標 題 認識披衣菌
內 容 披衣菌(Chlamydia)是介於一般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
目前區分為砂眼、肺炎、鸚鵡、與家畜等四種披衣菌。
一般而言實驗室檢查均指砂眼披衣菌,在醫院婦產科、
泌尿科醫師經常會開立此項檢查,以鑑別泌尿生殖道之
感染來源。

披衣菌的傳染途徑與症狀:(1)可經由受污染的手指,毛巾、
洗臉用具或患者之眼分泌物接觸而感染:症狀為結膜發炎、
上眼瞼結膜增生性結節,另常伴隨續發性細菌感染,不經治療
可能會導致失明。(2)經由性接觸傳染:男性的病徵為尿道炎、
前列腺炎、附睪丸炎、花柳性淋巴肉芽腫等;女性則為
尿道炎、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卵巢炎、
骨盆腔發炎等症狀。另外,若懷孕婦女生殖道感染,
則新生兒經由母體產道生出時亦有可能被傳染此菌。

披衣菌主要感染黏膜表皮的柱狀上皮細胞並在其上複製,
實驗室檢驗披衣菌主要方法為:(1)採取患部檢體
(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尿液),利用PCR
方法檢測是否有病原體DNA的存在,
報告方式一般以陽性或陰性表示;
(2)抽靜脈血檢測其血清免疫抗體(IgA、IgM、IgG)
等反應,用以判斷是否感染。IgA、IgM以<(?)≧1:16X
為參考值, 超過表示正處於感染期;IgG以<(?)≧1:64X
為參考值, 超過只能說明曾經感染但不能表示目前的感染情況。

因感染砂眼亦可檢出砂眼披衣菌,三種血清免疫抗體
均可能出現陽性情況,故不宜直接判定感染部位,
較適合檢查方法宜採用疑似部位檢體直接以PCR方法
檢測病原體DNA確認。 披衣菌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
除非使用抗生素治療,否則不會自行痊癒,最常用的
藥物有四環 黴素、紅黴素、磺胺類藥物(只對砂眼有效)等。
當懷疑經由性接觸感染時,其性伴侶應同時檢查並接受治療。
若為懷孕婦女,最好使用紅黴素且其新生兒可使用
四環黴素或氯黴素藥水點眼來預防感染新生兒結膜炎。

經醫師用藥後,最好於用藥二周內再檢驗一次,
以觀察治療藥物是否有效,直至痊癒為止。

文章轉載自  台灣醫事檢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