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日期 | 2008/7/22 | |
作 者 | 李文琮 | |
標 題 | 認識披衣菌 | |
內 容 | 披衣菌(Chlamydia)是介於一般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 目前區分為砂眼、肺炎、鸚鵡、與家畜等四種披衣菌。 一般而言實驗室檢查均指砂眼披衣菌,在醫院婦產科、 泌尿科醫師經常會開立此項檢查,以鑑別泌尿生殖道之 感染來源。 披衣菌的傳染途徑與症狀:(1)可經由受污染的手指,毛巾、 洗臉用具或患者之眼分泌物接觸而感染:症狀為結膜發炎、 上眼瞼結膜增生性結節,另常伴隨續發性細菌感染,不經治療 可能會導致失明。(2)經由性接觸傳染:男性的病徵為尿道炎、 前列腺炎、附睪丸炎、花柳性淋巴肉芽腫等;女性則為 尿道炎、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卵巢炎、 骨盆腔發炎等症狀。另外,若懷孕婦女生殖道感染, 則新生兒經由母體產道生出時亦有可能被傳染此菌。 披衣菌主要感染黏膜表皮的柱狀上皮細胞並在其上複製, 實驗室檢驗披衣菌主要方法為:(1)採取患部檢體 (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尿液),利用PCR 方法檢測是否有病原體DNA的存在, 報告方式一般以陽性或陰性表示; (2)抽靜脈血檢測其血清免疫抗體(IgA、IgM、IgG) 等反應,用以判斷是否感染。IgA、IgM以<(?)≧1:16X 為參考值, 超過表示正處於感染期;IgG以<(?)≧1:64X 為參考值, 超過只能說明曾經感染但不能表示目前的感染情況。 因感染砂眼亦可檢出砂眼披衣菌,三種血清免疫抗體 均可能出現陽性情況,故不宜直接判定感染部位, 較適合檢查方法宜採用疑似部位檢體直接以PCR方法 檢測病原體DNA確認。 披衣菌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 除非使用抗生素治療,否則不會自行痊癒,最常用的 藥物有四環 黴素、紅黴素、磺胺類藥物(只對砂眼有效)等。 當懷疑經由性接觸感染時,其性伴侶應同時檢查並接受治療。 若為懷孕婦女,最好使用紅黴素且其新生兒可使用 四環黴素或氯黴素藥水點眼來預防感染新生兒結膜炎。 經醫師用藥後,最好於用藥二周內再檢驗一次, 以觀察治療藥物是否有效,直至痊癒為止。 文章轉載自 台灣醫事檢驗學會 |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認識披衣菌
醫檢小百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